智能制造技術專業在智能制造工程、機電及自動化工程領域從事智能產品設計及制造,通過學習培養學生能掌握智能制造技術專業的基礎理論和操作技能,能獨立從事智能制造設備的操作、智能產品設計制造、智能裝備故障診斷、維護維修,智能工廠系統運行、管理及系統集成等方面的專業能力。
智能制造技術主要培養具有機械工程、電氣控制工程、計算機和信息化管理技術等學科知識交叉融合型工程技術人才。掌握多軸數控加工編程與操作技能;熟悉零件在線測量和線外測量技術;精通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輔助制造技術、熟知智能制造過程和工藝要求;能解決智能制造設備中出現的問題;具有較好的實踐經驗、安全生產意識和創新意識,具備在生產一線對智能制造設備實際安裝、調試與維護的能力、培訓指導、生產管理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復合人才。
智能制造技術專業主要學習課程有現代工程制圖、機械設計基礎、電工與電子學、電氣控制與PLC應用、傳感器與檢測技術、機電傳動控制、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CAD/CAM)、智能設備故障診斷與維修、人工智能技術、機器視覺技術及應用、物聯網技術與應用、智能制造執行系統(MES)、智能工廠集成技術。
一般職業技術學院數控工程系的"智能制造技術專業"以學習切削加工領域"智能制造單元"技術為目標,開設工業機器人應用基礎、工業機器人離線編程與仿真、數控機床自動編程、三坐標測量技術等專業課程。依托學院新建實訓中心的智能制造虛擬制造仿真實訓室、智能制造切削單元裝調維修實訓室、智能制造搬運單元實訓室、智能制造綜合應用實訓室、3D打印技術應用實訓室等先進的教學實訓設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技能人才。
1、識別技術:識別功能是智能制造服務環節關鍵的一環,需要的識別技術主要有射頻識別技術,基于深度三維圖像識別技術,以及物體缺陷自動識別技術基于三維圖像物體識別的任務是識別出圖像中有什么類型的物體,并給出物體在圖像中所反映的位置和方向,是對三維世界的感知理解。在結合了人工智能科學、計算機科學和信息科學之后,三維物體識別在智能制造服務系統中識別物體幾何情況的關鍵技術。
2、實時定位系統: 實時定位系統可以、對多種材料、零件、工具、設備等資產進行實時跟蹤管理,生產過程中,需要監視在制品的位置行蹤,以及材料、零件、工具的存放位置等。這樣,在智能制造服務系統中需要建立一個實時定位網絡系統,以完成生產全程中角色的實時位置跟蹤。
3、信息物理融合系統: 信息物理融合系統也稱為"虛擬網絡-實體物理"生產系統,它將徹底改變傳統制造業邏輯。在這樣的系統中,一個工件就能算出自己需要哪些服務。通過數字化逐步升級現有生產設施,這樣生產系統可以實現全新的體系結構。
4、網絡安全技術: 數字化推動了制造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與此同時也給工廠的網絡安全構成了威脅。以前習慣于紙質的熟練工人,現在越來越依賴于計算機網絡、自動化機器和無處不在的傳感器,而技術人員的工作就是把數字數據轉換成物理部件和組件。制造過程的數字化技術資料支撐了產品設計、制造和服務的全過程,必須得以保護。
5、系統協同技術: 這需要大型制造工程項目復雜自動化系統整體方案設計技術、安裝調試技術、統一操作界面和工程工具的設計技術、統一事件序列和報警處理技術、一體化資產管理技術等相互協同來完成。
在21世紀,隨著科技的發展,智能制造服務也在不斷創新和演變,未來仍需要使用和解決很多技術,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智能制造服務的發展方向是以實時、可靠、高效、低成本為基礎的,而這些因素都將幫助我國的制造業迎來新的時代。
智能裝備及機器人產業集研發、生產、應用、培訓等全產業鏈格局已初步形成,骨干企業逐步開展智能制造試點工程,建設智能車間和工廠。企業對簡單工序的操作人員需求越來越少,對智能裝備控制與維護、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高端數控加工與編程等人才需求越來越多,智能制造技術專業就業前景廣闊。
智能制造已成為全球制造業發展趨勢,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也是《中國制造2025》的制高點、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是指將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生產、管理、服務等活動的各個環節融合,具有自感知、自決策、自執行等功能的先進制造過程、系統、模式的總稱。智能制造主要包括智能制造裝備、智能控制系統、智能工業網絡、智能決策管理和智能制造技術應用等五大領域。目前以智能制造裝備運動軌跡與生產制造工藝有機結合為特征的切削加工領域"智能制造單元"技術在全國機械行業得到廣泛應用,在推進智能制造中擔當著"先行者"的重要作用。
特別聲明:本站除部分特別聲明禁止轉載的專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轉載,但請務必注明出處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權歸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對于被本站轉載文章的個人和網站,我們表示深深的謝意。如果本站轉載的文章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編輯人員—電話17096005106,我們盡快予以更正。